• 新闻网
  • 旧版入口
  • English
Cinque Terre
Cinque Terre

校园新闻

开云(中国) > 校园新闻 > 正文

郑用琏: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7-11-20 阅读量:


隆中讲坛会场  李平摄

    (医学院 教工通讯员 翟立红)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,11月17日,首届国家教学名师、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用琏教授,应邀来我校做了《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?—浅谈驾驭课堂的动力与能力》的主题报告。教务处处长苏顺强主持了报告会。校长丁世学、2017年新进教师等全校2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。
    “课堂规模绝无仅有,诺大教室一座难求”。这就是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《分子生物学》课堂的真实写照,主讲教师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。郑教授执教该课程已三十余年,三十多年来,一届一届的同学们传说着:郑老师所执教的《分子生物学》课堂有一种“磁力”。

郑用琏作报告  李平摄

    郑教授用自己多年教书育人的切身感受总结出:“磁力”来自于热爱教育的动力、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三方面。首先,驾驭课堂的“动力”源自于“师爱为魂”的师德宗旨。“师爱”不是抽象的名词,它不仅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热爱,更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真情与关爱,还要体现在备课精益求精、讲授充满激情。“教育不想学的学生,争做教得好的老师。”这是郑教授用自身的经验体会向教师发出的号召!
    其次,驾驭课堂的“能力”则来自于“学高为师”的师德内涵。“学高为师”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,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之本。如何使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被“激情”起来?教师扎实的功底,广博的学识是主导因素。如何使课堂中每一位求知者的思维“活跃”起来?在于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与学术性,课堂表达的逻辑性与启迪性。一个大学课堂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:能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谛,能否使学生产生学术的质疑,能否激起学生对课堂的期待,能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。教学科研互促共进,是一所大学、一个学科和教师自身不断发展、长足进步的原动力。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将科学研究的思维贯穿于教学全程,是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有效途径。“上好一堂课,讲好一本书,讲一门学科”,这是郑教授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导!
    教师的人格“魅力”展示着“身正为范”的师德准则。“身正为范”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,是教师“人格”的魅力之美。讲台上教师的形象,不仅仅在于得体的衣着、清晰的讲授,更重要的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与人品、学识与学风。教师只有在学识、学风上为人“师表”,在人格、人品上做人“楷模”,课堂内外才能被人“粉丝”。只有完美体现师爱,才能凝聚课堂的引力,只有充分展示“学高”,才能增强课堂的磁力,只有严格修养正身,才能提升教师的魅力,只有崇尚师德,坚持教书育人,才有能力驾驭课堂。只有“身正为范”,教师才能履行好教学、科研、育人三大职责!
    72岁的郑教授激情澎湃地演讲了两个多小时,中间没有喝过一次水,足见其深厚的教学“功力”。在演讲过程中,郑教授用了一连串的四字短语来概括学校的办学特色,这个细节说明郑教授是提前对学校做了调研了解的,说明郑教授很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演讲,也足以证明郑教授在不断学习和实时更新专业知识。这种细致和敬业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的。郑教授此次来访,让我校教师领略了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风采,真切感受到了三尺讲台和教师职业的神圣。

    审稿人:李君 

最新内容

热点内容

推荐内容
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学校地址: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

邮政编码:441053

电  话:(+86-0710)3590876   3591876(传真)

接待/接访电话:0710-3593296(24小时)

版权所有: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

备       案:鄂ICP备17002353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4号

维护制作:党委宣传部